最近正在閱讀倪再沁所寫的《美感的探索》。倪先生本人是學習美術出身,也算是一位畫家。他對藝術畫作、中西文化都有精闢獨到的見解。

 

觀賞藝術畫作對我來說,目前仍然停留在觀賞形式的程度。對於畫作只能看出畫得像不像,會有個人對畫作的偏好,但卻無法像某些人看不懂,仍然大聲說出自己的批評。勇敢說出自己的心聲的人忠於自己的意念,我對以抱持敬佩的心,但是,其實我有保留自己聲音的理由。

 

研究所期間,我有機會接觸到自己最薄弱的美術領域,同時,對藝術多層次領域有更真切地體悟!!曾經我只沉迷在表演藝術中的"音樂",雖然很捨得花錢進音樂廳觀賞演出,卻只看古典音樂的領域!連地點也偏重國家音樂廳。當我進入藝管所之後,班上十多位同學,來自舞蹈、戲劇、視覺藝術、大眾藝術等各個不同領域,表演藝術的音樂類僅只有兩位。課程中討論的議題,除了包括各類藝文演出與展演資訊,更廣及鄉鎮的藝術文化發展與文化生態。我該學有專長,但當與同學討論時,立即發現自己應該多充實其他領域的藝術知識。最直接的就是走入劇場或展場,親臨感受戲劇、舞蹈,與視覺藝術帶給我的衝擊。

 

另一項讓我銘記在心的事情,就是研一時,依循管所多年傳統,辦理該年度【十大藝文新聞票選】活動。活動雖然年年舉辦,但是所方並沒有硬性規定舉辦的形式。透過共同科目之後的班會,同學討論出這一屆的票選方式。先透過分組,搜集各月份的藝文新聞,然經過全班票選,逐月選出前百大新聞。最後透過外界人士(歷屆畢業學長姐與師長)的票選,獲得前十高票的藝文新聞議題。票選結果,透過正式的對外公開記者會公佈。

 

正當我沉浸在活動落幕的喜悅時,聽到一位資深學姊,也是藝文界先進老前輩的聲音。她說這次的新聞,明顯看出絕大多數偏重"台北觀點"!!是的,這句話也被現場的藝文記者所引用,並成為隔天報紙藝文版面的標題。這句話我至今依然記憶猶新,我對自己所處的世界的觀點也因此大翻盤。雖然十大藝文新聞是票選出來的結果,但是檢視日常我對藝術的觀察,的確侷限在"台北"--我所生活的這個城市--的視野。我接觸的是台北的媒體(平面、立體)、我的朋友多半是台北人、我看的表演藝術團體也多半是台北的團體、除了工作需要,我不太會到其他縣市看演出!!

 

至今,我仍然以此作為警惕。要面面俱到,博學多聞,我恐怕還要好幾年的歷練。但是,最起碼我要自己做到傾聽不同角度的言論、不同領域的專業、嘗試欣賞不同文化藝術的風情與典故。不論是在舒適劇場演出的戲碼、媽祖遶境的習俗、展示在博物館美術館的藝術作品、民歌歌手或獨立樂團的個人創作,不同形式的人文風情,代表不同世代的文化呈現與人生體悟!!

 

寫到這裡,我突然對自己曾經對目前生活的地方,報以文化沙漠的批評感到汗顏。顯然至今我仍然還沒有完全脫離台北人的生活觀點...

 

倪再沁先生有篇文章名為《油條與壽司》,寫的是中國與日本的文化差異。一整條的油條;與切成一片片的壽司。講求一貫道的中國文化;與細分茶道、劍道、花道等等的日本文化。中國繪畫題材偏重萬物滄海的壯闊風水;日本浮世繪時而以雨中的片瓦、美麗的靜物作為題材。日本地形挾長,支離破碎的島國特性,加上地震、霜災、颱風等天災威脅。面對生活上的許多不確定因素,導致人們思想保守,視野無法放大。因此,個人既無法突破有所作為,人們傾向僅守本分,以凝聚力量化為永恆。我不確定他所舉的例子是否皆為屬實,但卻被他有趣的剖析所深深吸引!!

 

在他的文章中,也讀到不少中國文化的特點與優點。更難得的是,他分享了他個人觀賞西洋繪畫的感想,讓我從以往的歷史角度之外,看到畫作中的意境。雖然有些惋惜,自己小時候沒有學過畫畫,現在只能看看文章揣摩,但也慶幸自己還能讀到這些文章,彌補小小缺憾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ranzis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