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四晚上聆聽出版界人士對部落格的看法,他說,「部落格讓人人皆可以創作。」


以前書寫成書,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,回想小時候讀的文章,要不是文筆流暢的散文佳作,就是思緒邏輯分明的論述,由於文言文不是我所習慣的文體,因此較常讀的文章,印象深刻的包括五四運動時期的胡適、民國六七零年代後的張曉風、余秋雨等散文作品,﹝當然兒童讀物另當別論,畢竟對象是小孩子,為方便閱讀,總無法用艱澀的文字,多半平鋪直敘的描寫,加上簡短優美的辭句或成語。﹞


你也喜歡散文嗎?!


散文屬於現代文學當中非韻文體的「散行文體」,雖說「散」,卻不是漫無章法,張春榮認為散文需有「四言」;言之有物、言之有序、言之有趣、言之有味,當我們閱讀散文時,也可以將這四言作為判斷是否具有可讀性散文的指標。


散文使用的中國白話文,誕生於五四運動知識份子對書寫文字的革命與啟發,八股的文言文,過份拘泥於形式,當時處於日治時代的台灣知識份子,也認為他們文章必須言之有物、淺白流暢,雖有此認知,但在日本文化教育之下,台灣當時盛行的文體為日本現在文學的「美文」,且日文表達流暢!


台灣光復之後的50年代,國民政府急於擺脫日本統治的痕跡,也展現在文學限制上,對於日文作品發表的強烈禁止,讓台灣作家消沉了一陣子,取而代之報刊專欄位置的是大陸遷徙來台的作家,以散文文體描述家鄉鄉愁、以及反共意識為主要內容。值得一提的是,當時不少描述生活家庭瑣事、旅遊紀事、人生哲學的女性作家興起,而富有幽默感描述平實的梁實秋也為該時代具代表性人物。


60~70年代,台灣作家在逐漸熟悉國語寫作,開始有作品產出,而我最喜愛的散文作家~張曉風,是這個時代新興的女性作家之一,她的成名著作【步下紅毯之後】,內容突破以往女性作家觀點,不再只描述生活紀實,張曉風對於文學發展與社會活動的關注,使她的作品內容更加廣闊,成為日後重要作家之一,我收藏摯愛的是【曉風散文集】,她對生命的喜悅、困頓,透過文字,也感染了閱讀的我,張曉風曾經說過:「我喜、我悲、我貪戀、我捨棄。」閱讀她的精美的文句,能帶給我無限的想像空間。


在社會發展劇變的80年代之後,承接自解嚴以來,社會迅速發展,資訊時代造就的速食社會,議題早已無所不包,大致以政治、意識型態、民族意識、都會生活、新知等等為主題;另一方面,網路的發達,使得90年代是文學劇變的時代,張曉風曾經說過,這個年代的作家「偏傾於個人思維的走向」,少了對家國的認同與關懷,朝向個人與世界對話的境界發展...有點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的感覺...或者說自言自語、我行我素。


90年代也是出版滯銷的時代,「不再有人靠寫散文度日」,真正的文學作品賣不出去,暢銷的是符合速食社會發展的商業出版品,這讓我想起日本編輯鳶尾賢也﹝Washio Kenya﹞感嘆以往熱賣的文學或人類學書系,早已乏人問津,不過好的編輯基於對書本的熱愛,仍然對市場充滿期待,也許是那股熱誠,人們總要透過文字書面溝通,所以書不會消失...即使面對電子書龐大的威脅!!


網路的蓬勃帶來的效應,上網的便利,讓書寫內容不再需要經過刪選即可開放上限閱覽,大大降低寫作的門檻,似乎人人都可以成為作家,文學的定義在網路衝擊之下,逐漸模糊,網路上不會有人要求文章需有「四言」,又不是投稿比賽!


心理師分析部落格現象,指出人們透過網路書寫自我察覺與體驗,經由別人的回應與閱讀他人的文章,不斷自我調適改變心理,很多人透過文章書寫達到反芻、自我咀嚼的作用,某種程度達到心理療癒的效用!!其實還蠻健康的,所以如果這些文章研究不假,我倒是蠻樂意多寫文章,療癒一下自己的心靈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ranzis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