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麼突然就這樣下起雨了,下的這樣臉不紅氣不喘~今天起床後看到窗外的天空依然淅瀝瀝的,不禁有些懷念起前些日子的艷陽!


打開收音機,聽到邢子菁的聲音介紹著熟悉的樂曲,那是西貝流士的塔比奧拉,大學時代,在學校旁租屋的我,最常聽的音樂之一...


1865年,西貝流士出生在一個醫生望族家庭,從小在藝術氣息濃厚的家庭中長大,雖然從小學習小提琴,西貝流士對自己的琴藝相當有自信,認為有朝一日將會當上音樂家,但為了順從家裡的安排,大學時主修法律,音樂只成為他的選修。很幸運的,西貝流士發覺自己對音樂的熱愛遠遠超過法律,隔年不僅轉唸音樂院,更獲得政府補助金前往德國柏林音樂院就讀,從此確立他的音樂家生涯。


西貝流士的音樂中,可以感受到對芬蘭祖國的熱愛,1891年當他德國學成歸國時,適逢俄國暴政對芬蘭的迫害,西貝流士藉由音樂表達對祖國的忠誠,在她的作品中時常以芬蘭史詩或大自然景物為題材,1899年,完成他著名的交響曲「芬蘭頌」,這首作品老實說我覺得挺恐怖的,樂團長號的音準是關鍵,樂曲一開始就是Tutti的和弦,其中以長號為主,如果音準不好,真的會讓人從椅子上掉下來,我就曾經掉下來2次過...聽過芬蘭頌的人,大概都能領略北國的冷冽以及一片冰河的荒涼景象,對於那時候愛國情懷高亢的芬蘭人而言,不啻是最為撼動人心的作品之一,有人說這首作品甚至促成芬蘭爭取獨立。


1914年,西貝流士受邀美國音樂節指揮期間,深受美國樂界與民眾喜愛,而「塔比奧拉」就是1925年應美國紐約愛樂之邀所創作的作品。以往作曲家為貴族創作,音樂是貴族專屬的享受也是附屬品,直到貝多芬讓音樂自派對中獨立,讓人們以聽音樂會專注的方式聆聽交響曲、獨奏、室內樂等演出,發展到作曲家為演奏家或者交響樂團創作,雖然音樂仍無法完全脫離政治或經濟因素影響,偶爾仍有服侍在位者的作品,但是,音樂藝術的價值已受到人們的肯定,至少對於中產階級的我們認為,音樂是大家共享的藝術,而不會認為音樂是少數菁英份子的把玩之物,即使少數菁英份子藉由資助音樂,獲得控制音樂發展的權利,這是20世紀以來社會學家的觀點。但是我只要聽到某首作品是受某某樂團之邀、或者特別獻給某位演奏家的時候,便特別感動,那是音樂家表達欣賞、友誼、以及欽佩的方式,演奏者演奏專屬自己的音樂時,是什麼樣的心情呢?!或許演奏家會和作曲家共同商議修改作品,但是這部作品將會讓作曲家更了解實際演奏的禁忌,同時可以聽到自己作品被真誠表達(有誰會不在意作曲家的想法呢,尤其當作品是特別為自己創作的!!)


西貝流士被尊稱為20世紀芬蘭重要的代表作曲家,在他70歲生日時,他的生日被芬蘭政府訂為國定假日,此外芬蘭政府更大肆慶祝他的75、80、85、以及90歲生日!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ranzis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